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1.培养方向布局
BV1946官方网站MPA培养方向包括:地方公共事业管理、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地方政府财政、大数据与智慧政府、纪检监察、政府运行保障管理。新兴培养方向纪检监察、政府运行保障管理2023年处于平稳有序建设中,陆续有案例成果、项目成果产生。
2.师资建设
本学位点目前有专职教师40名,行业兼职导师18名,专职教师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1名,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名,全国MPA优秀教师3名,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评委5名,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案例教师1名和案例首席专家3名,省级学者、名师、专家、带头人等18名。行业导师89%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在分工上,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授课、案例指导、项目指导和论文指导,行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讲座和论文指导(同时配备专职教师以求专兼相济)。
云大MPA师资正在凸显特色化与团队化。其中,公共管理案例团队已经具备国家级显示度和影响力,以7位老师为核心,大量年轻老师参与的案例团队长期从事案例研发与教学,每年能稳定孵化35个左右的案例,参加全国大赛和竞争入库,2023年不仅继续受到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进行经验交流,而且受邀赴厦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重庆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20余家兄弟院校进行团辅,帮助孵化了20余个获奖案例。行为公共管理团队也初具雏形,5位老师已经带领团队开展了行为实验并陆续发表学术论文。
3.平台建设
本学位点的教研平台:云南省新型智库“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智库“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云南省人民政府与BV1946官方网站合作建设的“云南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学院运营管理的“云南省机关事务研究中心”、省级教学实验中心“公共管理教学实验示范中心”、BV1946官方网站廉政研究中心。
4.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除常规的针对老师的授课教师培训、导师遴选,面向学生的教学监控、论文指导、学位授予管理之外,本学位点探索了“首席+骨干”“培训+筛选”“遴选+双向激励”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探索了“导师全程负责+‘导师超市’阶段性团辅+‘懂王加油站’技术赋能”的学生培养方式,以期教学相长。
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精细化建设陆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云大MPA学生撰写的公共管理案例已经获得了约80项全国各类获奖和案例库入库,人才培养成果引发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指委关注,并受邀在全国赛事培训上进行3次人才培养经验交流。
5.主要成果
截至2023年底,BV1946官方网站MPA团队在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获奖23项,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入库40项,在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大赛获奖和入库16项,形成四十余万字的《BV1946官方网站MPA全国获奖和入库案例汇编》以资教研,MPA师生基于案例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师资团队中产生8位全国大赛评委,3位全国MPA优秀教师,获得6个教育部学位中心案例项目,3人次受教指委邀请在全国培训中进行经验交流。
2023年12月,1位MPA同学易秀萍参加中越友好人士及青年见面会,作为中方青年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和阮富仲总书记做汇报发言。
二、人才培养
1.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
本学位点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培养计划进行。
建成和继续建设3家实践基地,包括野鸭湖拓展训练中心、昆明金殿中学、云南汇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疫情防控要求,实训形式和规模受到限制,改为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小规模调研,并撰写案例和论文。
近期导师的教学类成果包括:全国优秀案例教师项目1项(结题为“优秀”);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3);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2),BV1946官方网站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1),BV1946官方网站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2020);出版国家级教材多部。
实践教学情况和代表性活动和成果:2023年,本学位点导师带领学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撰写了40个案例,孵化了若干毕业论文。其中11个案例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1个案例全国获奖,2篇论文发表于核心学术期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PA新兴培养方向政府运行保障的师生们围绕公务仓等机关事务改革议题,研发了多个案例,不仅在院赛获奖,而且进入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前20%,有望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成为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的珍贵资料。
2.研究生培养情况
奖助学金情况: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不得享受各类奖、助学金,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热情,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本学位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及学术研讨活动,另一方面,每年均在学校内部组织MPA案例大赛,并对各种赛事中获奖的学生予以大额奖励。2023年,获奖、获得专业学位实践创新项目学生人数约140人,获得案例稿酬、赛事奖励、项目经费约25万。
考取资格证书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本学位点MPA在校生考取注册会计师、经济师、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16项。
招生、毕业、授予学位情况:2023年,本学位点共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242人,授学位207人。
毕业生就业情况:由于本学位点只招收在职MPA,所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100%,且大多为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在学期间获得了职位晋升,2023年同样如此。其中,党政机关139人,占67.15%;高等教育单位14人,占6.76%;初等和中等教育单位2人,占0.97%;医疗卫生单位5人,占2.42%;其他事业单位15人,占7.25%;国有企业13人,占6.28%;三资企业8人,占3.86%;部队2人,占0.97%;其他9人,占4.35%。
3.人才培养过程数据
本学位点培养过程严格,以2023年论文各阶段通过率为例:预审通过率约98%,查重通过率约99%,送审通过率约97%,答辩通过率约99%,分委会通过率约98%,另有约2%会因为其他原因放弃,最后学位授予率不足90%。
这在学生群体和周边兄弟院校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示范效应,周边省份兄弟院校毕业论文开题、送审和答辩,均大量邀约我团队。目前团队服务已经辐射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结合学校和学院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修订出台了硕导遴选和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平台。通过教学团队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使教学团队的教育与改革获得长足进步,2023年获得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任教师和行业导师情况如前所述,构成了一支汇集国内省内专家,形成学术梯队的良好师资队伍。其中周平教授、崔运武教授、方盛举教授、邓崧教授、马桑教授、罗强强教授、李静教授、谢和均教授、木永跃副教授在中国政治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全国电子政务协会、云南省公共管理教指委、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民政部养老服务专家库、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社会工作专委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中国盘古智库、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库、学术桥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金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保障研究分会等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四、科学研究
目前本学位点科研成果丰硕,学术水平在云南省同类学科、学位点中名列前茅: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在人民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规划教材和专著数十部。
在科研项目方面,BV1946官方网站MPA鼓励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项目,2023年共承担8项国家社科、国家自科、教育部基金项目。此外,老师们积极与云南省政府、各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横向课题,近年来数量、质量、经费逐年增高,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包括公共管理类的国家级教材多本,被教育部重点推荐给全国开设 MPA 教育的高校采用。年度到校经费纵向317万,横向53万。
五、服务社会
本学位点智库主要包括:云南省机关事务研究中心、云南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云南省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智库、BV1946官方网站“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
本学位点智库依托和整合了学科多元力量,在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政策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23年,决策咨询报告《需警惕ChatGPT使用潜藏风险》被云南省委采纳,《加快塑造政企合作新优势 助推我省数字政府建设的建议》被云南省政府采纳,《云南省深度贫困区相对贫困动态监测与治理转型的对策研究》被云南省教育厅采纳,《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边境治理共同体》被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采纳。
本学位点与昆明野鸭湖拓展训练基地、昆明市金殿中学(专门教育学校)、云南汇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采取上门观摩、现场教学、案例合作、入校跨界交流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本学位点依托云南省机关事务研究中心、云南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等平台,通过人才培训、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形式,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受省、市、县各级各类单位委托,共开展了100余次培训服务,得到参训人员普遍欢迎,也得到委托单位的高度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不足与短板
本学位点近年来开始搭建教、学、产、研互促网络,目前实践探索和教学成果孵化还在探索中。
其一,MPA实践教学还需要做实做精。在职MPA因为工学矛盾突出,其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操性历来见仁见智,目前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局限于现场观摩、讲座交流和项目合作,深度、灵活性和效用有待优化。
其二,MPA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有待突破。基于BV1946官方网站MPA丰硕的案例成果、案例项目,有较好基础的课程建设、学术发表,已经具备探索教学成果奖的基础条件,可以助推老师们研发课程,撰写教材,继续夯实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的基础。
其三,MPA科研和实践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发表还需要打开局面。长期以来,MPA参与国际交流和发表的同学、作品都凤毛麟角,需要借助伟德bv1946官网国际化的东风,特别是与泰国孔静大学地方治理学院的深度交流中,争取有所突破。
其四,MPA调研和实验资源有待深挖。借助MPA丰富的调研网络和独特的职业背景,一方面可以深化案例调研,特别是针对应急管理、政府运行保障等新兴专业和方向进行特色案例研发,可以为后续人才培养、教学成果奖孵化助力。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行为公共管理实验,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探索实验室实验和田野实验,进一步弥合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鸿沟,同时也孵化更多的前沿学术作品,增进MPA师生的获得感与认同感。
其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赋能上还有进步的空间。虽然目前开展的导师超市、懂王小灶、实践论坛广受学生好评,但偏重论文、案例等功利目的,人文精神的涵育还要强化。可以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的导师赠礼、毕业典礼华服走秀的基础上,增加更多更个性化的“师生互宠”设计。
表1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入库统计
序号 |
年份 |
入库案例名称 |
作者 |
1 |
2023 |
从孤勇逐利到抱团深耕:石斛产业进 阶中的内生发展升级 |
罗红霞,罗明军,段俊峰,李秋灵,沈亚丽,李文君 |
2 |
2023 |
育鸟护林与纵鸟归山:结构洞视角下 乡村CEO的培育与反思 |
罗红霞,段俊峰,赵冠祥,王明飞,杨航,金国富 |
3 |
2023 |
从政企造星到民意顺引:农旅项目十年求索的“统合主义﹣共同生产”逻辑 |
罗红霞,张钰唯,王树涛,郑秋秋,易秀萍,董端沐 |
4 |
2023 |
“公共池塘”遭遇“小农短视”,改善生计如何丰美草原 |
罗红霞,谢潇,高晓云,刘羽,张翔宇,黄熙卓 |
5 |
2023 |
欲—鱼—渔:黑户村蝶变中的乡村振 兴注意力转移 |
罗红霞,张文娟,王正雄,李志阳,段君瑶,刘桓宏 |
6 |
2023 |
一样创建多样结局:结构洞视阈中的 乡村景区创建迷思与破解 |
罗红霞,瑶婷婷,李娅萍,吴濑蓉,叶容妗,肖国娅 |
7 |
2023 |
敢问路在何方——特色小镇何去何从 |
马桑,刘姣姣,张苑漫,彭煜炜,罗红霞 |
8 |
2023 |
政府贴息,竟“贷”来负担?——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在L镇实践纪实 |
马桑,张帅鹏,雷香,刘姣姣,罗红霞 |
9 |
2023 |
小奶牛“哞”大幸福——“制度控制一政策动员”视角下政企农合作行动者网络转译偏差及其纠正分析 |
陈然,张星驰,李钿,张立宇,高恬,尹小艳 |
10 |
2023 |
“好风景”变“好钱景”——麦地冲旅游兴村—富村—强村的探索之路 |
邓崧,周娅婷,王正敏 |
11 |
2023 |
农村“伤疤”何以修复?——“空心 房”治理的阻滞与疏通 |
陈然,甘超,李嵩堂,赵睿,欧阳义莹,张轩鸣 |
12 |
2022 |
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升级的不平凡之路 |
马桑,王晓丹,寸桂菊,缪晓,和令鑫 |
13 |
2022 |
小工程见大智慧——“五分钱”助推西畴县乡村人居环境破茧成蝶 |
陈然,邓崧,琚婷婷, 袁震 |
14 |
2022 |
内通“任督二脉”,外传“武功秘诀”——开远驶入脱贫致富“快车道”的秘密法宝 |
邓崧,周倩,罗红霞,琚婷婷 |
15 |
2022 |
既要水清也要民富:政策夹缝中的水源保护区产业扶贫助推之路 |
罗红霞,柴海婷,邓崧,陈善江 |
16 |
2022 |
外来书记劝学记——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的江城实践 |
邓崧,周倩,邢随亮,解燕林 |
17 |
2022 |
绿水青山民安居,整齐发力绘梦乡——小山村启动党建扶贫的快捷模式 |
邓崧,王艳梅,罗红霞,阙超 |
18 |
2022 |
转型之路破釜沉舟,技术赋能浴火重生:开远市由传统治理转向数字治理的檀变 |
邓崧,邢随亮,罗红霞,袁震 |
19 |
2022 |
“沉睡资源”何去何从——麦地冲村的产业扶贫之路 |
邓崧,杨丽芳,陆兴广,阚超 |
20 |
2022 |
茶园里的大学教授——李子干的返乡扶贫之路 |
邓崧,琚婷婷,马桑,罗红霞 |
21 |
2022 |
从大山深处到搬迁致富的巨变——镇雄县G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脱贫稳富的故事 |
邓崧,常任,刘昀煜,马桑 |
22 |
2021 |
彩云常在有新天:西双版纳曼先坦老寨助推式扶贫纪实 |
马桑 |
23 |
2021 |
勿让“民生”变“民怨”——白水镇的户厕改造之争 |
马桑 |
24 |
2021 |
From human-elephant conflict to human-elephant harmoney: China’s Pu’er Strategy |
马桑 |
25 |
2020 |
从“田园牧歌”到“丛林政治”:集体林权改革“后遗症”如何疗愈(202012520044) |
罗红霞 柴海婷 蔡红秋 |
26 |
2020 |
“春雷”还是 “地雷”:“村改居”社区社会稳定风险的“一核多元”协同治理(202012520077) |
罗红霞 柴海婷 杜娇 |
27 |
2020 |
被告席上的政府:民生工程与私权保护的焦灼与平衡(202012520040) |
罗红霞 罗欢 先淑涵 王昱程 何丽 |
28 |
2020 |
栏杆拍遍,助推与权变式赋能助普惠金融扶贫政策生根(202012520191) |
罗红霞 罗欢 先淑涵 王昱程 何丽 |
29 |
2020 |
“大洋怪重”地名治理:自由裁量与集体行动的互构与双赢 |
罗红霞 罗伟铭 |
30 |
2020 |
夹缝求生怎么活,烫手山芋如何接——破解缅甸籍越境边民社会安全风险管理困境(202012520189) |
罗红霞 解姗姗 舒雯 刘宁 |
31 |
2020 |
“官告民”,无奈之举,还是神来之笔?——国家级贫困县的控辍保学攻坚战(202012520009) |
马桑 杨科 左伟为 将珏 保柯羽 |
32 |
2020 |
一纸禁令,能否解中职教育之困?——宝鸡市禁止初三复读引发的思考(202012520208) |
马桑 王翠玲 徐薇 姜晓君 陈金秀 |
33 |
2020 |
矿山戴“绿帽”,自“漆”欺不了人——山东新泰矿山刷绿漆事件的思考(202012520201) |
马桑 王晓丹 和令鑫 杨翼 严庆超 |
34 |
2020 |
供给与需求脱节?——云南省省直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流程再造(202012520047) |
邓崧 刘菁 彭勇 |
35 |
2020 |
鹌鹑的去留谁说了算?(202012520149) |
徐应萍 张贝 |
36 |
2019 |
“现实-理论-实战”三部曲: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解困驻村扶贫MPA(201912520003) |
罗红霞 谢深泉 |
37 |
2019 |
既是创新典范,也是落后典型:峨山县低保制度的光环与阴影(201912520058) |
马桑 |
38 |
2019 |
“智”在千里——“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旅游革命之旅(201912520018) |
邓崧 刘锦江 |
39 |
2017 |
从“民营化”到“逆民营化”,昆明公交为什么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位?(201712520017) |
马桑 |
40 |
2017 |
服与不服的螺旋—政府决策过程中的政社互动(201712520232) |
罗红霞 |
表2 全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获奖
序号 |
年份 |
奖项 |
作品名称 |
指导老师 |
1 |
2022-2023 |
第七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三等奖 |
“小竹编”筑牢“大梦想”——昆明市盘龙区水源保护区得绿色振兴之路 |
马桑 |
2 |
2022-2023 |
七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组织奖 |
|
|
3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 |
“政策获利”变“政策套利”——Y县个体工商户数量井喷背后的秘密 |
马桑,邓崧 |
4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 |
舌尖上的污染——“非遗”卤腐小作坊的进退维谷与协同化解 |
陈然,罗红霞 |
5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二等奖 |
破除“心墙”共筑新墙:老旧小区改造中政府注意力配置与转移的案例观察 |
罗红霞, 陈然 |
6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二等奖 |
正义的“强拆”:政治势能激发制度效能的治理实践 |
陈忠言 罗红霞 |
7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三等奖 |
“以火为伴”的原始部落,燃为淬炼塔里的叹息 |
马桑 方盛举 |
8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三等奖 |
“控制”与“柔化”:基层动员中的行动逻辑一一基于C镇“村两委一肩挑”选举的案例考察 |
陈忠言 谭立力 |
9 |
2021-2022 |
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组织奖 |
|
|
10 |
2020-2021 |
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二等奖 |
“小红帽”社区闯关“得”“失”记——昆明“双报道双报告”制度助力社区治理实践 |
马桑 |
11 |
2020-2021 |
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三等奖 |
敢问路在何方——特色小镇何去何从 |
马桑 |
12 |
2020-2021 |
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三等奖 |
|
马桑 |
13 |
2020-2021 |
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组织奖 |
|
|
14 |
2019-2020 |
第四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百强) |
夹缝求生怎么活,烫手山药如何接——破解缅甸籍越境边民社会安全风险管理困境 |
罗红霞 |
15 |
2019-2020 |
第四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百强) |
军民齐心“斗地主”:军队停偿政策在K市的落实与执行 |
夏维勇 |
16 |
2019-2020 |
第四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百强) |
“菜叶君”的罪与罚——一场关于废弃菜叶污染治理的持久战 |
陈然 |
17 |
2019-2020 |
第四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组织奖” |
|
|
18 |
2018-2019 |
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二等奖 |
“官告民”,无奈之举还是神来之笔——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控辍保学的攻坚战 |
马桑;邓崧;罗红霞 |
19 |
2018-2019 |
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百强) |
被告席上的政府:民生工程与私权保护的焦灼与平衡 |
罗红霞 |
20 |
2018-2019 |
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百强) |
从“田园牧歌”到“丛林政治”:集体林权改革“后遗症”如何疗愈 |
罗红霞 |
21 |
2018-2019 |
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奖(百强) |
“无处安放”的千家客栈谁之过?——透视洱海治理议程设置的“缓”与“急” |
谭立力 |
22 |
2018-2019 |
第三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优秀组织奖” |
|
|
23 |
2017 |
首届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优秀奖(100强) |
去“留守”之痛:楚雄州留守儿童问题治理探索 |
罗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