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政治学是BV1946官方网站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以伟德bv1946官网、国际关系研究院为承建单位。学科创始于1925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依托百年学术积淀,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将区位特色转化为学科优势,以学科优势支撑人才培养。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边疆治理实践、开展周边外交、融入国家治理与“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与社会声誉。
(二) 培养目标
博士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政治学专业知识,熟悉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及国内外研究前沿,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政治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和较全面的政治学专业知识,掌握政治学研究规范和方法,具有较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管理、党务、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 培养方向与学位授予标准
1.培养方向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主要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学议题;中外政治思想;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治理;多民族国家的国民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族际整合的国际比较等。
(2)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主要领域包括: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边境社会治理与边境安全;兴边富民与强边固防;边疆乡村振兴与边疆基层治理;新形态边疆及其治理等。
(3)国际政治。主要领域包括:国际政治理论;世界多民族国家治理比较研究;区域国别学;周边外交;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等。
2.学位授予标准
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共同标准:第一,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术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既能独立地从事政治学研究,又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政务管理、党务管理、政治宣传等实际工作;第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和开展学术交流,能够胜任实际工作中的外事需要。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第一,在导师指导下,能够独立地进行政治学议题的研究和论文撰写,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送审、答辩、学位资格审查等环节须符合《BV1946官方网站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第二,论文的选题须是本学科前沿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课题,达到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学术规范;第三,博士学位论文须恪守学术道德与规范,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创新性强,能够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或政策建议,具有实质性的创新。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第一,修满必须学分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本学科中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作为研究选题,注重创新性和先进性;第二,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送审、答辩、学位资格审查等环节须符合《BV1946官方网站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第三,学位论文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恪守学术道德与纪律,论文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相关要求,论文形式须严格遵照国内学术界通行的格式规范,字数不少于3万字。选题新颖,研究方法有一定创新,研究素材有一定新意。逻辑结构清晰,论证充分,资料运用得当,语言表达准确。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2024年软科中国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中国政治学第5名。本学科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华民族政治学与边疆治理研究人才高地,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国际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高地。
一是国家级学术领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获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1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是加速引培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有云岭学者2名,云岭教学名师2名,云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2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宝钢优秀教师3人,云南省千人计划1人,云南省兴滇文化名家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人。
(二)科学研究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合作等国家战略和重大现实需求,着力开展中华民族政治学知识创新、区域国别等研究,产出一批理论成果,在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1、科研项目与经费
2020年至2024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项⽬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一般、西部)共31项。2024年,政治学系新增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项,分别是:夏维勇副教授《命运共同体视角下边疆治理与周边关系互动机制研究》(24BZZ016),一般项目;郑立副教授《我国外迁制造业的政治风险新态势及对策研究》(24BGJ018),一般项目;陈忠言副教授《党建引领兴边稳边固边的实现机制及优化路径研究》(24XZZ001),西部项目。
2、科研成果
论文:2020年至2024年,于SSCI/ESCI、CSSCI与CSSCI扩展版发表论文448篇。其中,2024年政治学系发表CSSCI论文14篇。
专著:2020年至2024年,出版学术专著65部(国家一类出版社45部)。其中,2024年政治学系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一类出版社2部)。
获奖:周平教授著作《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刘永刚教授著作《化蝶:一个滇南小镇的政治史》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和区域国别研究,创新政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政治学拔尖创新人才。本学位点每年招收研究人数总体趋稳。2024年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34人,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8人。
1、思政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实践“觉悟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一是基本素养。具有家国情怀、关怀天下的觉悟。具有谦和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的学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强化“观念革新、态度积极、精神高远、意志坚强”的综合素质培养。二是能力要求。培养“以理论为中心的概念能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能力”、“以工作为中心的专业能力”,强化“特别能写作、特别能调研、特别能做群众工作”的综合能力培养,着力实现“学科有特色、研究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修订培养方案。2024年修订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是营造热爱学术的良好学风文化,推动学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科研讲座、学术论坛、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等进行学术训练,强化过程培养,不断推进政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是促进督导制度化。建立院级督导、导师负责制、主讲教师负责制之间的协调机制,使每个环节和每个责任者肩负起责任,确保人才培养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每个学期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检查和研讨,确定质量监控关节点,全程督导,确保人才培养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四是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依托学科取得的丰富学术研究成果,建立学术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机制,提升课程教学的前沿性,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五是严控毕业论文质量,推动形成毕业论文总结交流机制常态化。每年研究生答辩结束的毕业季,召开研讨会,对本年度学生论文反映出的问题与情况进行及时的研讨、交流与总结。
3、持续深化课程建设。一是结合政治学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云南自身区位特色,深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边疆治理、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研究方向构建核心课程,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二是开设导师论坛、名师讲坛、博士论坛等,重视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落实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职业要求,明确“每一门课程都要承担育人功能”的改革目标。融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强化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思政意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深化对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学理认知,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社会服务
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培育国家高端智库和开展咨政建言,服务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合作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一带一路”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围绕民族复兴战略、边境治理、周边外交与区域安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南海问题、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东盟合作、中老铁路,以及中老、中泰、中缅贸易和投资等国家战略和云南省重大需求,提交系列咨政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数据库上线运行,面向全国开放使用,反响强烈,利用率很高。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1.引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知识创新
开展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为轴心的科学研究,一些重要理论具有广泛影响,成果进入国家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采用了“边疆治理”概念,表述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使原创性学术概念进入了决策文件。此外,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以话语体系创新为轴心的科学研究,拓展了中国政治学学术体系,丰富了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
2.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培育成效显著
立足西南,面向两亚,着力培育建设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培养“区域国别学”国家急需人才。区域国别学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新兴学科培育计划,“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团队入选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南亚东南亚研究生特色研究生项目稳步推进;初步完成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设方案。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撑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基地。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知识体系创新的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在特色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力,但在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方面还需加强。
2.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需继续增强。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学科服务能力与新时代国家战略需要还有差距。
(二)改进措施
1、调整学科布局,开辟新增长点。加大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学科方向支持力度,增强该方向实力;整合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专业力量,建设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学科方向;交叉建设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学科方向。
2、加强有组织科研,开展重点领域攻关。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和相关制度,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知识创新、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产出系统性、影响大的高水平成果。